近年来,在40岁左右的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不再是所谓的“老年病”了。40岁的年纪,正是家里的顶梁柱。但脑卒中往往会留下后遗症,使其丧失劳动能力,给自身及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我们说“时间就是大脑”,每耽误一分钟,就会有190万神经元彻底死去,即使溶栓后,也无法复生,只能依靠周围其他神经元进行部分代偿。因为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众多因素,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一哪些人容易得脑卒中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
01.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
02.糖尿病
糖尿病作为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公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血糖可以增加卒中发生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卒中患者中15%〜33%患有糖尿病,且9.1%的卒中再发可归因于糖尿病。
03.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脂异常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与脑卒中具有明显相关性。
04.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及卒中的预防至关重要。
05.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5岁以上人群中,约5%-10%的人颈动脉狭窄>50%,约1%的人颈动脉狭窄>80%。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均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升高。
06.吸烟
吸烟是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戒烟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戒烟可使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迅速降低。
07.肥胖
卒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都与超重和肥胖相关,在我国肥胖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减轻体重可明显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脑卒中,做到这2点很关键!
脑卒中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主要针对没有得过脑卒中或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上年龄的人群。
这类人群进行预防,首先要了解到自身的血管状况,看血管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血管的狭窄。
其次,要远离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减少血管病变的可能,比如控制血压和血糖,加强运动,戒烟,减肥等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哪怕是45岁以上人群,也并不提倡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药品进行预防,除非确实检查发现血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的性质不太好,医生建议服用药物,这时才建议患者去用药。
二级预防
主要针对血管状况很差,及已经发病的人群。
这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将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管控好,比如:
1通过降压药将高血压控制平稳;
2改变饮食方式,并通过药物调整血脂代谢紊乱;
3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支架等方式纠正;
4房颤患者,积极进行抗凝治疗等等。
此外,同样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尽可能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三记住“BE FAST”口诀
虽然中风发病急促,病情凶险,但并非完全“不可预测”。据统计,80%的中风都是可预防的。早发现,早治疗,积极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降低中风概率并非“不可能的任务”。学会识别中风早期先兆症状,及时救治,是中风防治的关键一环。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是指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如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或就近送医。
“BE FAST”口诀的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则是提醒患者家属,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